《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应用指南
一、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遵循重要性要求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在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时,应当遵循重要性要求。
(一)以前报告期间的计算结果表明,资产可收回金额显著高于其账面价值,之后又没有发生消除这一差异的交易或者事项的,资产负债表日可以不重新估计该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二)以前报告期间的计算与分析表明,资产可收回金额相对于某种减值迹象反应不敏感,在本报告期间又发生了该减值迹象的,可以不因该减值迹象的出现而重新估计该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比如,当期市场利率或市场投资报酬率上升,对计算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采用的折现率影响不大的,可以不重新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二、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考虑的因素和采用的方法
(一)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考虑的主要因素
1.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应当在一致的基础上考虑因一般通货膨胀而导致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如果折现率考虑了这一影响因素,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也应当考虑;折现率没有考虑这一影响因素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则不予考虑。
2.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分析以前期间现金流量预计数与实际数的差异情况,以评判预计当期现金流量所依据的假设的合理性。通常应当确保当期预计现金流量所依据假设与前期实际结果相一致。
3.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以资产的当前状况为基础,不应包括与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尚未作出承诺的重组事项有关或者与资产改良有关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未来发生的现金流出是为了维持资产正常运转或者原定正常产出水平所必需的,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时应当将其考虑在内。
4.预计在建工程、开发过程中的无形资产等的未来现金流量,应当包括预期为使该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而发生的全部现金流出。
5.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受内部转移价格影响的,应当采用在公平交易前提下企业管理层能够达成的最佳价格估计数进行预计。
(二)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方法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通常应当根据资产未来期间最有可能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预测。采用期望现金流量法更为合理的,应当采用期望现金流量法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
采用期望现金流量法,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根据每期现金流量期望值进行预计,每期现金流量期望值按照各种可能情况下的现金流量乘以相应的发生概率加总计算。
三、折现率的确定方法折现率的确定通常应当以该资产的市场利率为依据。无法从市场获得的,可以使用替代利率估计折现率。
替代利率可以根据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增量借款利率或者其他相关市场借款利率作适当调整后确定。调整时,应当考虑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有关的特定风险以及其他有关货币风险和价格风险等。
估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通常应当使用单一的折现率;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对未来不同期间的风险差异或者利率的期限结构反应敏感的,应当使用不同的折现率。
四、资产组的认定
资产组是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资产组应当由创造现金流入相关的资产组成。
(一)认定资产组最关键的因素是该资产组能否独立产生现金流入。企业的某一生产线、营业网点、业务部门等,如果能够独立于其他部门或者单位等形成收入、产生现金流入,或者其形成的收入和现金流入绝大部分独立于其他部门或者单位、且属于可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的,通常应将该生产线、营业网点、业务部门等认定为一个资产组。
几项资产的组合生产的产品(或者其他产出)存在活跃市场的,无论这些产品(或者其他产出)是用于对外出售还是仅供企业内部使用,均表明这几项资产的组合能够独立产生现金流入,应当将这些资产的组合认定为资产组。
(二)企业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或者监控方式、以及对资产使用或者处置的决策方式等,也是认定资产组应考虑的重要因素。
比如,某服装企业有童装、西装、衬衫三个工厂,每个工厂在核算、考核和管理等方面都相对独立,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工厂通常为一个资产组。
再如,某家具制造商有A 车间和B 车间,A 车间专门生产家具部件(该家具部件不存在活跃市场),生产完后由B 车间负责组装,该企业对A 车间和B
车间资产的使用和处置等决策是一体的,在这种情况下,A 车间和B 车间通常应当认定为一个资产组。
五、存在少数股东权益情况下的商誉减值测试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0
号——企业合并》的规定,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反映的商誉,不包括子公司归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商誉。但对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下同)进行减值测试时,应当将归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商誉包括在内,调整资产组的账面价值,然后根据调整后的资产组账面价值与其可收回金额进行比较,以确定资产组(包括商誉)是否发生了减值。
上述资产组发生减值的,应当按照本准则第二十二条规定进行处理,但由于根据上述步骤计算的商誉减值损失包括了应由少数股东权益承担的部分,应当将该损失在可归属于母公司和少数股东权益之间按比例进行分摊,以确认归属于母公司的商誉减值损失。
财政部会计准则咨询委员多数同意商誉进行摊销的“悖论”
原创: 并购圈的第七层 并购圈SHARE 1月8日
昨天并购圈发布了财政部:会计准则咨询委员大部分同意商誉进行摊销,而不是减值测试,引起了大范围转发。
今天,综合网友们的留言,我们讨论下企业并购形成的商誉后续计量中采用摊销的处理就好吗?
什么是商誉?根据会计准则的定义,商誉是企业在收购过程中,标的企业控制权转移到收购方那一天,收购方花费的合并成本高于取得的被收购标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也就是商誉=合并成本-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现实操作中,很多上市公司对于商誉的确认,合并成本采用收购价格,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或者使用了净资产、或者使用了收购时评估机构采用成本法评估的结果,也就是商誉计算时就违反了准则的规定,导致减项少记,增加了商誉确认的金额。
我们再来看商誉的后续计量,从国际上来看,各个国家会计准则对商誉后续计量的要求不同,第一种是目前和中国会计准则的核算方式相同的处理,也是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的处理,商誉不得摊销,只进行减值测试;第二种是视同无形资产按照年限进行摊销,也就是本次财政部大多数会计准则咨询委员的意见;第三种是视同权益抵消项目,合并的时候就与所有者权益进行抵消,减少资产总额。
目前的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制定于2006年,那时正值中国企业大规模并购、上市的阶段。如果采用上述第二种或者第三种核算方式,商誉会大幅减少上市公司的资产或者每年吞噬巨额利润,财务报表会很难看。所以,不摊销只减值的核算方式就成了主流。
据Wind数据,2018年三季报中,A股上市公司账面商誉达到1.45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较去年同期增长15.18%。商誉减值的巨额风险悬挂在A股的头上,这颗不定时炸弹的随时引爆将会对目前疲软的资本市场带来致命的打击。
在2018年11月份,证监会出台了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要求上市公司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不论是否有减值迹象,都应当至少在每年年末进行减值测试,并对减值的细节进行了规定。据小编的统计,2015年是A股上市公司本轮并购潮的高峰,那一年的估值溢价非常高,随着大部分并购三年业绩承诺的到期,2018年年报、2019年年报并购标的业绩断崖的现象有可能频繁发生,商誉这个业绩杀手随时会要了上市公司的命。
目前商誉定期进行减值测试的方式在部分上市公司已经成为盈余管理的手段,商誉一次性减值的行为甚至成为股东套现的同谋,并购时高溢价、推动股价,业绩不好、洗大澡、股价大幅下降,建仓、业绩大幅增加,获利。
商誉进行摊销处理并不是一个新的发明,摊销处理有什么弊端呢?
第一,摊销式处理将阻碍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减少上市公司的收购
目前国家正在转型升级、上海正在推出科创板,定位吸纳“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的科创板将是一项国家战略,这类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轻资产、高价值。
比如在美国上市的拼多多,目前市值257亿美元(约1700亿人民币),2018年9月30日的净资产是207亿人民币,拼多多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其积累的大量用户、管理者能力以及人力资源,这些通过净资产的账面价值或是公允价值都无法体现。
小编假设,2018年一家A股上市公司收购拼多多,2017年12月31日拼多多净资产是12亿人民币,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500亿人民币,收购价格1500亿,由此将由于这家上市公司的收购,合并报表将产生1000亿的商誉。
假设商誉按照每年摊销处理,如果摊销年限20年,每年需要摊销50亿,最终有可能这家上市公司由于收购拼多多而退市。
第二,摊销的处理和形成商誉的过程口径不一致
商誉确认时,形成合并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收购价格,目前A股上市公司收购价格的确定绝大部分需要评估机构出具评估报告,而收购的评估报告对最终价值的确定,接近80%采用了收益法评估,而在收益法评估中,除了矿产资源的企业,大部分对于预测期都是永续的年限。
由此实际也就是商誉金额确认的逻辑是基于标的永续经营下确认的金额,如果在商誉后续计量采用摊销的处理,年限比如20年摊销,将导致和商誉形成的年限矛盾,一定程度上违反会计准则一贯性的要求。
此外,商誉确认金额是无限期,按照对应性应该也是无限期,采用有限期摊销的做法,实际人为增加了上市公司每年的费用金额,拉低了上市公司的利润。
所以,小编认为,无论是从对国家支持新经济发展战略角度,还是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采用摊销的做法都是不合适的。
商誉后续计量这个事情,不能一叶障目,单独从会计角度考虑怎么处理不闹心就怎么弄、怎么减少人为操纵就怎么处理,会计准则规范下的会计处理是企业经济活动的表现,相应的也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活动。
建议财政部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的专家对会计准则的制定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谨慎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处理。 |